![]() |
|
![]() "z"Ȥ |
||
婚姻就像一座山,兩人攜手攀爬,路途中有如畫風景,也有荊棘坎坷。
好不容易行至山頂,下山的路,也未必一帆風順。
都說“80後”是離婚大軍,事實上,“80後”的父母們也在經歷着婚姻之癢。
他們一起走過大半輩子,有時候感情卻顯得比“閃婚閃離”的年輕人還要脆弱。
有婚戀指導師、老年心理專家說,退休後十年,老年人的婚姻最易亮起“紅燈”。
真的是這樣嗎?今天是重陽節,我們一起來爲父母的婚姻“把把脈”。
要想實現白頭偕老的美好願景,攔路的又豈止身體上的疾病。
上個月,杭州家庭婚姻指導師初陽接到一個棘手的案例,一對紅寶石婚(結婚40年)的老夫妻鬧離婚。
大伯姓陳,65歲,老伴姓苗,比丈夫小2歲。
兩位老人身體都不錯,生活上不需要別人照顧,每個月的退休工資加起來有七八千元。
“你們在一起這麼多年了,爲什麼還要鬧離婚?”初陽問他們。
“他現在對我有各種不滿,不管我做什麼好像都是錯的。”苗阿姨搶先“吐槽”。
看看陳大伯都不滿哪些事情——
做飯時,苗阿姨放個調料,順手把鍋蓋扣在了竈臺邊,陳大伯看到,馬上指出,鍋蓋應該朝上放,朝下放多不衛生?
正吃着飯,陳大伯夾起一塊肉,還沒放到嘴裏,又開始抱怨:“顏色太深,一看就知道醬油放多了,吃清淡點不好嗎?”
一次兩次不要緊,三次四次下來,苗阿姨也不爽了,發起反攻:“別以爲你還是單位裏的小頭頭,你已經退休了,我又不是你的下屬,要聽你的指揮?嘴巴這麼會說,怎麼不見你動手乾點活?”
聽完老伴的吐槽,陳大伯也坐不住了,“自己做的不對,還不讓我說了?她現在的脾氣比年輕的時候還大,情緒一上來不管場合,大吵大鬧,簡直不可理喻!”
陳大伯說自己一吵架就會生一天的悶氣,晚上還會失眠,“當然她也好不到哪裏去。”
而他們鬧離婚的“導火索”竟是苗阿姨與鄰居吵架,作爲丈夫的陳大伯居然袖手旁觀。
上個月的一天,苗阿姨看到鄰居把雜物搬到公共樓道,心生不滿,就與鄰居吵起來。在爭吵過程中,陳大伯一直勸她不要與別人吵架。
苗阿姨覺得丈夫不但不替自己出氣,還幫着鄰居欺負她,一氣之下就住到了兒子家。
家人多番勸解,仍難使苗阿姨回心轉意。回想到以前的種種,苗阿姨決定離婚。
過去這一年,杭州市民周女士都在爲一件事情頭痛:早已退休在家的父母總是吵架,每天大戰小戰不斷,聽得她頭皮發麻。
原本以爲兩個老人只是拌拌嘴,等冷靜下來就會和好。
沒想到,今年國慶長假,周女士回家看望老人時,母親偷偷把女兒領到臥室,關上房門,“我和你爸爸真的過不下去了,要麼離婚吧。”
當週女士聽到“離婚”兩個字,一下子懵了,“你們結婚都三十多年了,爲什麼現在要離?”
在女兒看來,父母的感情一直很不錯,在親友圈裏,還有人把他們當“模範夫妻”宣傳。
父親今年62歲,母親58歲,退休前是杭州一家紡織廠的職工。
父親性格內向,脾氣好,年輕時,就算兩個人有什麼摩擦,到最後,父親也總是讓着母親,從來沒有發生過大的爭吵。
兩年前,他們先後從原單位退休。
“以前回到家,兩個人一起做飯,然後一起出門遛狗散步,可是現在一個總在房間裏呆着,另一個一有空就出去。”
但不管怎麼樣,還不至於走到離婚的地步吧?
面對女兒的追問,母親沉默許久,說出了憋在心裏兩年多的話。
原來退休以後,爲了打發時間,母親每天早晚都到小區門口跳廣場舞。
日子一長,周大伯發現老伴每天回家總是樂呵呵的,越看越年輕,心中起疑,總覺得她要出軌。
有段時間,周大伯甚至跟蹤老伴,想看看她到底和誰一起跳舞,有沒有親密的舉動。
有一回,老伴接了個電話出去,回來後看到周大伯正在翻她的手機,兩個人爲此還大吵了一架。
“都這把年紀了,怎麼還有這麼奇怪的想法!”對父親的做法,周女士也不能理解。
家人的勸說,沒能打消周大伯的懷疑,他的行爲越來越出格。
存摺裏的錢少了一點、女兒送來的營養品存放的時間有點長,周大伯就會質問老伴:是不是想給或者已經給了她的“相好”。
剛開始,老伴還辯解兩句,最後乾脆不理會。
周大伯被惹惱了幾次,忍不住動了手。
“結婚三十多年,他從來沒動過手。”周女士說,要不是母親說出來,她都不敢相信,也難怪母親有了離婚的念頭。
他們的婚姻演變成“家暴”——
看到老伴去跳廣場舞,老頭總懷疑她出軌
眼看着父母三十多年的婚姻出現危機,周女士想了很多辦法挽救,但效果並不理想。
最後,她向杭州市七醫院老年心理康復中心主任陳斌華求助。
聽完周女士的講述,陳主任覺得周大伯的“疑心病”可能沒那麼簡單。
經過檢查,他發現周大伯曾經有腦血管病史,治療後,他的記憶力、行爲能力都得到了恢復,只是性格、脾氣變化很大,尤其表現爲多疑、焦躁。
爲什麼生理上的病變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性格情緒?
陳斌華說,在腦血管病患者中,小血塊阻塞腦部血管,大腦中控制情緒的區塊受到影響,就很容易出現情緒的異常波動。
輕微腦血管病不同於中風,常常被患者和家屬忽視,即使去醫院檢查,一時也很難將疾病與心理障礙聯繫起來。
此時,與患者接觸最爲密切往往是各自的伴侶,一方性格脾氣大變,兩個人相處起來就像陌生人一樣。
如果雙方感情基礎不堅固,又沒有及時採取治療干預措施,婚姻關係就很難再維繫下去。
“在這類患者治療中,既要‘治病’還要‘治心’,儘早進行心理干預,可以最大限度減少疾病對患者極其家屬的傷害。”陳斌華說。
[把脈]
“疑心病”成潛伏在婚姻中的一大危機
老來伴成了“老來絆”——
菜裏多放了點醬油,老伴就嚷着要離婚
相守數十年的兩個人,青絲變白髮,“老來伴”卻爲何成了“老來絆”?
近些年,作爲婚姻指導師,初陽有個挺直觀的感受:老年人婚姻頻頻亮“紅燈”,而且大部分發生在他們剛剛退休後。這種現象可以統稱爲“退休離”。
初陽說,有的老人年輕時就動過離婚的念頭,只是爲了孩子不得不勉強維持着婚姻,感情基礎本就不穩定。
等到他們各自退休時,孩子們大都長大成人,還有了自己的下一代,有的老人把孫輩也帶到了七八歲。
這時,老人覺得已經完成了自己肩負的“使命”,心中不再有太多牽掛,離婚成爲順理成章的事。
此外,還有一個原因比較容易被忽視。
通常來說,婚姻關係要經歷三大磨合期:一是剛結婚時,兩個人要學會適應彼此的生活習慣、性格脾氣等;二是孩子出生時,家庭身份的變化,生活經驗的欠缺,容易讓夫妻間產生矛盾;最後的磨合期則是退休後。
“從工作崗位退下來後,因爲彼此相處時間的增加,可能以前能容忍的缺點此時就被放大了,夫妻對彼此的行爲舉止異常敏感。”初陽說。
即使原本牢固的感情,也會因爲一些小事、糾紛而出現裂痕。如果不及時干預引導,“執子之手,白頭偕老”可能就只是一種願景。
[把脈]
退休不滿十年成婚姻危險期
![]() ![]() | |
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